欢迎来到 酒方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酒方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招银理财“不赚不收费”连锁效应:公募固定管理费模式困局待解

分类: 最新资讯 酒方词典 编辑 : 酒方大全 发布 : 06-08

阅读 :20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洪小棠 首只“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银行理财权益类公募产品,正在对公募基金管理费收费模式造成压力。2023年5月23日,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售的产品招卓价值精选宣布,当该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管理人将暂停收取1.5%的固定管理费。7天后的5月31日,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招卓价值精选成立。在近两年市场赚钱效应不佳、基民的投资出现大面积浮亏的情况下,对比招银理财的收费模式,“旱涝保收”的公募更引起了基金投资者们的不满。不满的背后,或许并非投资者对1.5%管理费率质疑,而是对市场高点被各种营销手段笼络申购,并深套其中的宣泄。站在公募行业高速发展的第25个年头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上,如何解决基民持有体验,真正能让投资者有获得感或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不赚不收费”争议根据招卓价值精选的产品说明书,该产品为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当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元(不含)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00元(含)后恢复,固定投资管理费率为1.50%/年。从该产品的投资范围来看,有80%-95%的资金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其余资金主要投资固定收益资产。上述信息意味着,招卓价值精选无论从产品设计、投资范围,还是投资比例及投资策略等方面,均与公募权益类基金相似度极高。也正是由于这些相似的情况,招银理财似乎开了一个“口子”,让投资者对正在亏钱却还在持续收取管理费的公募基金产品更加不满。事实上,“不赚不收费”模式并非招银理财首创,而是早在19年前,行业就出现了第一只以该模式收费的基金。2004年,国泰基金旗下债基国泰金龙就宣布累计净值跌破面值1元时停收管理费;一年后,博时基金、海富通基金旗下两只权益基金以此效仿,宣告跌破净值免收管理费。除此之外,近年来公募行业曾出现过多种管理费创新模式,管理费收取大约分为三种方式:一是业绩计提报酬。2019年底发行的6只基金,均是定期开放式基金,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挂钩。例如,华安汇智精选的基础管理费按照每年0.80%的标准收取,相对低于市场上的普通主动管理偏股基金1.5%的管理费,但设置了业绩报酬,即在投资者赎回时,根据该笔份额实际持有期年化收益率超过8%的部分,按20%的比例计提。二是浮动管理费率。即基金收益率在不同区间内,收取的管理费费率不同。如当产品收益率低于5%时,收取年化1%的管理费率;当产品收益率超过5%后,收取年化2%的管理费率。三是收取附加管理费。即该类基金一般收取固定管理费率,但当基金累计净值创新高时,计提15%作为附加管理费。然而,即便“内卷”严重的公募行业,这些管理费创新模式也并未大规模普及,原因在于大规模降费并不能挽救那些处于生死边缘的基金,市场整体赚钱效应不佳前提下,反而会加速优秀基金经理出走。“众所周知,公募行业的透明度最高,披露流程与信息也最完善,这就意味着公募相比于私募需要更多的运营、合规等方面的成本。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这些都是费用。而与美国股市10年慢牛不同的是,中国A股市场长期存在‘慢熊和快牛’的现象,如果公募行业沿用‘不赚钱不收费’模式,那么可能在几年的慢熊过程中,人力、运营、服务、投研等方面成本无法覆盖。”北京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高管坦言。华南一位公募机构市场人士也表示,本来行业就有“公募的尽头是私募”的戏称,如果“不赚钱不收费”模式在产品中大规模普及,可能会造成连续几年公司收入大幅减少,那么优秀的投研人才可能会更多的向私募流入,并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于“不赚钱不收费”的模式,上述高管人士认为,按设定的业绩基准来收取相应管理费可行性更高。“在投资比例约束情况下,公募没有更多的工具对权益市场下跌做对冲操作,但如何能够真正考量基金经理在各周期环境中的超额收益,我觉得这方面可以从收费端来约束。”该高管进一步认为。背后症结事实上,招银理财引起的费率问题背后,是基金公司高点猛发基金、低点“锁费率”的恶性循环。2020年至2021年,医药、消费等热门板块爆款基金频现,出现百亿甚至千亿规模认购的盛况。然而如今繁华褪去,市场波动让这些爆款基金变得“一地鸡毛”。2022年初至今,中证白酒指数跌幅22.26%,中证医疗指数更是下跌34.46%。更广范围来看,2022年163家公募机构仅有3家机构的主动权益基金获得了正收益,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为-20.47%。从天相投顾给出的统计数据看,去年受A股市场大幅波动影响,各类基金亏损达1.45万亿元,但管理费收入达到了1442.43亿元,即便剔除了400多亿的尾随佣金,2022年公募基金实际获得的管理费收入仍在千亿元以上。基民投资大亏,基金公司依靠管理费躺赚。背后真是管理费设置的问题吗?市场喧嚣时,很多基金公司狂发基金,宣传铺天盖地笼络基民买入持有,以此来增厚管理规模,甚至部分顶流基金经理旗下管理规模动辄几百亿甚至千亿。行业板块估值被垒起,随后泡沫又被挤破,导致诸多基金净值大幅回撤,基民因此深套。而被套住的基民显然不想从“浮亏”变成“实际亏损”,大部分选择在煎熬中等回本,基金公司则在市场低谷时坐收渔利。这也就出现了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1442.43亿元,相比于牛市的2021年1416.39亿元规模逆市小幅增长。站在基金公司收益角度,深套其中不愿“割肉”离场的基民俨然成了上千亿管理费的来源。反倒当市场回暖,基金净值开始逐步回归1元水位线之时,记者了解到,由于基民逐步回本,有较强的赎回意愿,各基金公司则开始“动起来”,纷纷与渠道主动沟通,传递后市市场信心,劝导投资者不要赎回。事实上,中基协发布的2020年投资者问卷结果显示,彼时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均最注重基金业绩表现,而基金费率的重视程度均靠后。“投资者重视的不是费率,而是基金公司真正能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那么高点猛发基金的模式才应该率先做出根本转变。”北京一家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指出。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也提到了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意见》中表示,引导基金管理人与基金销售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督促销售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严禁短期激励行为,加大对基金定投等长期投资行为的激励安排,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洪小棠经济观察报记者财富与资产管理部主任、资深记者长期关注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资产配置、金融创新以及大资管背景下的一切人与事。新闻线索请联系:hxt082420@sina.com

下一篇:高考当天,家长一定要做的几件事!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韩国《宝可梦》决赛选手挥指队抗议全员取消资格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